美国东部时间4月8日,美方将此前宣布的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34%所谓“对等关税”,进一步提高50%至84%。
中方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再加征50%关税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今天发布公告,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调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加征关税税率,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
我国在世贸组织追加提起诉讼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今天宣布,中方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起诉美方最新加征关税措施。美方征税措施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此次再加征50%关税,是错上加错,凸显美方措施的单边霸凌本质。中方将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坚定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贸秩序。
商务部:将12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将美国光子公司等12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详细名单),并采取以下措施:
一、禁止向上述12家美国实体出口两用物项;正在开展的相关出口活动应当立即停止。
二、特殊情况下确需出口的,出口经营者应当向商务部提出申请。
商务部:将6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商务部今日发布公告,将护盾人工智能公司(Shield AI,Inc.)、内华达山脉公司(Sierra Nevada Corporation)、赛博勒克斯公司(Cyberlux Corporation)、边缘自治运营公司(Edge Autonomy Operations LLC)、Group W公司(Group W)和哈德森技术公司(Hudson Technologies Co.)等6家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并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一、禁止上述企业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
二、禁止上述企业在中国境内新增投资。
2023年全球贸易壁垒数量达到历史新高(WTO数据),而生物医药——这一高度依赖全球分工的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供应链危机。从单克隆抗体到基因治疗载体,关税政策如何重塑行业格局?本文基于最新数据,解析关键影响。
一、成本冲击:关税如何抬高科研门槛
1. 关键设备关税变动(2018-2023)
产品类别 |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 | 中国反制关税 |
---|---|---|
基因测序仪 | 25% → 7.5%* | 加征5% |
质谱仪 | 25% | 加征10% |
生物反应器 | 豁免** | 加征5% |
(*2023年部分下调;**部分设备获关税豁免) | ||
[数据来源:USTR关税清单,2023年更新] |
影响案例:
上海某CRO公司采购Thermo Fisher质谱仪成本增加18%(含物流延迟损失)
国产测序仪市占率从2018年12%升至2023年27%(华大智造财报)
2. 试剂耗材价格波动
(2019-2023年进口培养基、酶制剂价格涨幅超30%)
典型困境:
某mRNA疫苗企业进口脂质纳米颗粒(LNP)成本占比从19%升至25%
欧洲供应商交货周期从4周延长至12周(德国海关抽查率提高3倍)
二、供应链重构:全球生物医药分工体系生变
1. 区域化替代方案
原供应国 | 替代方案 | 潜在风险 |
---|---|---|
美国 | 德国/日本 | 价格高20-30% |
中国 | 印度/韩国 | 质量稳定性差1-2个等级 |
真实案例:
药明康德在爱尔兰新建寡核苷酸工厂(规避中美关税)
赛默飞世尔将部分产能转移至新加坡(2025年投产)
2. 本土化进展与瓶颈
突破领域:
国产培养基(奥浦迈)市场份额达15%
基因编辑工具(CRISPR相关试剂)国产化率超40%
卡脖子领域:
超高速离心机(90%依赖贝克曼库尔特)
临床级质控标准品(进口依赖度95%以上)
三、长期影响:科研效率与创新格局
1. 研究效率下降
Nature调查显示:73%的跨国合作项目因试剂延迟平均滞后4-7个月
小鼠模型进口成本增加导致PDX模型研究减少21%(2022年JPM报告)
2. 创新方向转变
中国企业PCT专利申请中"替代材料"相关占比从8%(2018)升至23%(2023)
NIH资助项目中"供应链韧性"研究经费增长5倍(2020-2023)
四、应对策略:超越关税的生存法则
1. 企业级解决方案
库存策略:罗氏诊断建立6个月关键试剂储备
技术替代:Moderna开发无血清培养基配方(降本37%)
2. 政策杠杆
中国"十四五"生物医药专项:200亿补贴关键设备研发
欧盟《医药战略》将5种生物试剂列入"关键产品清单"
结语:在破碎的全球化中寻找新平衡
当关税从经济工具变为科技竞争武器时,生物医药行业正在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