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我们应该怎样选大学?

 
点击 42回复 0 原帖 06-24 19:53

最近焦点相当多,填报志愿最特别。

家长急,学生忙,亲朋好友也紧张。

一起聊聊。

图片

招生咨询宣讲通常会遇到一些经典的场景。

家长在前面踱来踱去;学生在后面躲来躲去。

有时候一阵恍惚,难道考上的是眼前这个中年男人?

看半天,家长拿起招生简章开始咨询,其实,都不用开口。

内容大同小异:

有没有进双一流?是不是原来的985、211?

是不是本科一批?就业情况怎么样?

解释多了,口干舌燥,恨不能放一个大喇叭,录制一段固定内容: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全国重点大学来咱们家招生啦……

问题挺多,纠结不少。

我们聊聊如何选大学。

图片

先说说父母的意见,很重要,要参考。

不过我们必须清楚究竟是谁考上了大学?

我们爱我们的父母,我们要尊重父母的意见。

很多父母包括老师,并不了解那么多的专业。

他们甚至未必真正了解子女的喜好、兴趣和特长。

很多专业也都很专业,不能够仅凭名字和印象做判断。

被误读的专业很多,很多大学生有过切身的体会:比如让学前教育的带孩子,让学计算机的修电脑,让学心理的猜心思,让学园林的搞绿化,让学物流的送快递,让学英语的做翻译,让学法学的打官司,让学轨道的买车票,让学广告的发传单,让学金融的看股票,让学国贸的搞代购,让室内设计的搞装修……

就算是父母或者老师给选了专业,将来上学的还是自己,将来就业的也是自己。

如果学校和专业非要父母老师给选,这和包办婚姻有什么区别?

包办婚姻当然不一定就不幸福,但是靠运气,靠机缘,要磨合,甚至磨合很久,也可能就是磨一辈子。

不靠父母怎么办?

我们一起来选择。

图片

影响我们选择的第一个因素,是兴趣。

然而,我们恰恰最不重视这个。

考生家长涌过来,开口基本都是一句话:你们学校这个专业就业情况怎么样?

全国领先。

报!

方向也没错,其实难把握。

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目前特别火热的专业在4年、7年甚至10年后是否依然火热。

因为我们也并不知道这个目前成绩优异的学生是不是喜欢这个专业,有没有兴趣,能不能在这个专业一如既往地保持成绩优异。

其实,所有的就业情况和未来发展都取决于个人。

是不是适合?是不是喜欢?有没有兴趣?

银行好不好?公安帅不帅?

税务酷不酷?国企棒不棒?

都很好。

但是你有没有见过这些行业里有些人依然得过且过?

不是岗位不好,不是个人不行,不是环境不棒。

是不喜欢。

任何一个行业做到领军人物的都必然是对事业充满了热爱和兴趣。

未必就是当年考进这个专业的第一名。

那我们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兴趣?到底怎么选专业?

四字真经:知己知彼。

图片

三步确定专业。

第一步,先通过招生简章圈定几个自己有些兴趣的专业;

第二步,详细查这些专业平时学什么内容,用什么教材;

第三步,搜索一两本相关教材看看目录和内容。

举两个例子,说两个专业。

先说个文科专业,比如英语。

英语的本科学习内容涉及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写作、翻译、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英美国家概况等。

再说个工科专业,比如飞行器相关专业。

本科学习内容涉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等。

知道了学什么,然后搜索上课用的教材,或者去网上书店输入类似书名,就会出来很多,比如《英语精读》,出来好几本;比如《高等数学》,出来好几本,其实最经典的也就一两本,然后挑一本看看教材的目录和内容;缩小范围后还可以去实体书店仔细翻看,进一步判断有没有兴趣。

这是对专业的探索,对课程的了解,这是知彼。

然后就是知己,也就是对自己的认识。

招生简章里通常还会告诉你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所以你还必须要研究下自己,是好动还是好静,活泼还是沉稳;是喜欢做研究,还是喜欢交朋友;是喜欢装配研究做实验还是设计飞机,操作模型……

性格测试和人格测试的工具网上有很多,不妨自我诊断下。

知己知彼,这两部分的交集,其实就蕴藏着你的未来。这背后体现的就是你自己的倾向,是能力和兴趣的苗头,这些能力包括科学研究能力、艺术创造能力、解释表达能力、商业洽谈能力、事务执行能力等等。

其实就算你现在不研究这些问题,你进入大学还是要面对这些问题,因为你后面要选择学习什么科目,参加什么社团,瞄准什么比赛,参与什么活动,认识哪些朋友。

大学的这些细节,连接着更大的未来。

图片

说说专业和就业。

就业情况是很多人选择专业的第一标准。

那问题是,什么的专业是未来可期的?

说句大家很熟悉的话:大我和小我相结合。

简单说,国家和民族需要的,结合你自己喜欢的。

如何去寻找和判断国家和民族需要的?

党代会报告里、五年规划里其实都有。

我们不妨摘一小段党代会报告举个例子: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这就是国家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

里面跟专业相关的有制造、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信息技术、交通、材料……

党代会报告谋划的可不只是三年五年,甚至不只是十年八年,从报告里出发,我们能看到2035,也能看到本世纪中叶。

有方向就有了道路,不妨一起找答案。

图片

影响我们选择的还有这样一些因素,比如地理位置。

有人会说哪里都有好大学,地理位置不重要。

那当然,哪里都有好大学,东南西北都有,我们说的不仅仅是大学,也是文化,也是环境。

大学是你用四年、七年甚至更多年去融入一种文化,体验一种氛围,适应一种气候,养成一种思维,形成很多习惯。

别觉得不重要,饮食风俗也是幸福的底色。

很多人未来的职业选择就是因为大学的体验和试探。

当然,地理环境背后还代表着产业布局的机会和条件。比如你去南京沈阳西安成都会发现航空企业特别多,你去北京上海广州会发现志愿服务机会特别多,还有一些城市韩企日企比较多,等等。

专业跟环境关系也很大。比如,全国有很多学校都有对外汉语专业,这个专业通俗一点就是教外国人学汉语。

但是,如果所在城市国际化程度并不高,这个专业所需要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是不是就少一些?

所以,地理环境也要考虑。

图片

再说两句“双一流”。

“双一流”是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全国147所。

各类排行榜虽然多,官方认证的权威榜单就这一个。

跟原来985和211不太一样,“双一流”科学很多。

简单说,以前相对简单粗暴,现在逐渐精细入微。

以前如果一所高校是985,全校都跟着高分录取,哪怕实力最弱的学科。现在“双一流”是按学科专业竞争,哪个学科强,哪个是一流。

一流学科不容易,一流学科越多,学校整体实力越强,学科对应的专业也就越具有竞争力。

那是不是非要双一流?不够双一流怎么办?

来年再战!

这是很多家长的答案,这是很多同学的答案。

于是,很多人回去复读了,每年都有。

甚至,很多同学的分数够了很好的大学,只是因为没进入目标学校,也要回去复读,甚至参加高考很多年。

当然,还是要祝福,真诚的祝福。

人生其实就是选择,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是一种可能。

我个人认为,做选择要想清楚几个问题。

要想清楚为什么一定要进某一个学校?

要想清楚你进了这个学校是不是就能许你一个未来?

要想清楚如果你勉强进了这个学校,分数不行是不是也只能面临最身不由己的选择?

要想清楚这个最无奈的选择和你相对靠后的成绩是不是也可能要带来四年的磨合和四年后的重新选择?

学校层次很重要,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

或者有时候,也是没得选择之后的冷静思考。

如果你喜欢,如果你坚持,如果你在这所大学里是身位靠前、用心成长,如果你是这所大学出类拔萃的选手,如果你在这所大学里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四年之后你应该要比勉强进入某个学校的你全面很多。

我们都倾向于寻找最佳选择,但人生也绝不会只决定于一次选择。

否则这个世界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奋斗的精彩和不一样的结局。

图片

如果专业被调剂了怎么办?

在很多很多大学,也都有不止一次调换专业的机会。

以南航为例,有几次机会调整专业。

比如入校后就可以自主申请,通过面试等考核进入长空创新班(毕业生100%保送升学和出国深造)等各类培优班,然后具有选专业的机会;

比如大一和大二结束后,所有同学都可以申请调换专业;

比如大类招生的专业,在校学习两年后可选择专业方向;

而且,现在转出的专业不需要学科相关,申请的资格也不再卡绩点、排名。

当然,在所有学校,还都存在一次共同的机会,本科结束,换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考研重新按照兴趣寻找自己。

我就是这样,从英语跨专业读研后来学了中文。

所以,有想法就有办法,其实都不是只有一条路。

你看,分数段已经确定,就业区域大致确定,专业方向大致确定。

其实,剩下的选择就会明确很多。

图片

我在南航等你。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