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吵的沸沸扬扬的“姜萍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
但悲剧不是一个、两个、三个、而是七个。
首先第一是姜萍个人的悲剧。
在这一事件中,她无疑是最受伤害的。
即便她的成绩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议,可她不过是一个 17 岁的孩子,参加的也只是民间非官方的比赛。
她既未获得任何大学承诺录取,也未抢占所谓的教育资源。
然而,网络上针对她的却是疯狂的谩骂、阴暗的诽谤、毫无根据的作弊推论,甚至个人隐私被泄露,遭遇了严重的网暴。
她本应是青春绽放的年纪,却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压力,无论成绩真假,她都成为了此次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
其次第二是数学界的悲剧。
中国数学目前究竟处于何种水平?
素有“数学皇帝”之称的丘成桐曾表示:如今中国数学尚未达到美国 20 世纪 40 年代的水平。
今年四月他在华中科技大学演讲时提及的一件事令人揪心。
他设立的最佳论文评选中,85 篇论文里仅有 6 篇出自国内教授,而美国教授的论文多达 70 余篇,众多国内获重要奖项的学者未能入选。
在姜萍事件中,众多所谓的数学博士、北大硕士、北大博士、北大教授言之凿凿地对姜萍提出质疑,从而引起了大众对数学界的高度关注。
更有北大硕士以 500 万打赌姜萍作弊,北大教授撰写万字长文质疑。这无疑是数学界的悲哀。
第三是法律常识的悲剧。
北大法学教授劳东燕在评论姜萍事件时指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传播怀疑某人考试作弊的言论涉嫌诽谤。
然而,很多人却公然质疑劳东燕不懂法。
这种心态实在令人费解,在缺乏确凿证据时就大肆传播姜萍作弊的言论,难道这些人真的懂法吗?
知法犯法的行为屡见不鲜,对于诽谤、质疑以及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他们似乎全然不知。
就如同有人做出预赛选手成绩的聚类统计表,发现排名集中的往往来自同一学校,如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难道能因此就认定他们都作弊了吗?
网友为何只揪住姜萍一人不放?
第四个是支持者的悲剧。
姜萍获得全球数学竞赛第 12 名之初,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大家支持她,只因看到这个出身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一举成名。
为减轻家庭负担,她考上高中却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以便尽快就业并掌握一技之长。
支持者的初衷是朴素而善良的,认为姜萍优秀且懂事。
可如今,质疑者将矛头转向了支持者,但凡支持姜萍的,都遭到了质疑者的侮辱和谩骂。
质疑者自恃懂数学,便产生莫名的优越感,认为支持者不懂数学、文化水平低。支持者无疑成为了姜萍事件中的又一受害群体。
接下来第五个是质疑者的悲剧。
无论质疑者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数学的净土。
还是因为无法接受一个 17 岁中专学历的孩子能取得如此成绩而不甘心、不愿认输。
又或者是因为姜萍的成功动摇了他们数学竞赛培训产业的利益,从而跳出来质疑。
但在蚂蚁的二维世界里,大象是庞然大物,在更高维度的三维,四维,五维世界里,大象还依旧是庞然大物吗?
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你看待事情的结果就不一样。
伟大的数学家埃尔米特和华罗庚年轻时数学考试常不及格,也不妨碍他们日后的伟大成就。
爱因斯坦曾被质疑为智力障碍,却发现了相对论,难道如今也要质疑相对论并非他所发现?
质疑者仅凭自身有限的认知,便公然质疑、诽谤、评价。
他们的质疑未必正确,所谓的证据也未必确凿。
在真相未明之前,就给姜萍扣上造假作弊的帽子,这无疑是质疑者自身的悲哀。
此外是第六个是社会的悲剧。网络上针对姜萍事件的质疑声铺天盖地,支持与质疑两派争论激烈,逐渐演变成口水战和人身攻击。
更有一些缺乏社会道德底线的自媒体和个人,将此事恶意上升到阶级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的高度。
歧视性言论煽动大众情绪,造成社会的撕裂,让社会缺乏了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
这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一切机会将各种问题上升到歧视的高度。
最后第七个是教育界的悲剧。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对教育公平性的深刻思考,究竟教育是否真正公平?人才是否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姜萍事件”所折射出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反思。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之所以一直坚定不移的支持姜萍。
首先历史上诸多先天资质平庸者后面获得非凡成绩。
所以我们不能排除姜萍就是自学成才,她没有作弊就是真实实力的展现。
至于板书和月考成绩等其他被质疑的点都是质疑者自己的主观臆断。
历史上的数学家有平日考试成绩不及格,数学公式也写不对的。
但是人家就是悟透了数学逻辑或者数学规律,最终成为数学大师。这又从何解释?
我们不明白,不相信的,不代表它不存在。
也许我说的这些你不相信,但是你不知道、不了解、不懂的事,难道就说它不存在吗?
你认为的对,它一定就是对的吗?反之你认为的错就一定错了吗?
我们都生活在三维世界,对外界普遍都是二元对立的认知。
高矮、胖瘦、大小、知道与不知道、好与坏等,这些是不是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所有的判断都是基于我们自己受的教育和自己有限的认知而做的。
总之一句话:生而为人,还是善良一点好为自己、为家人、为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