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不断增加的社会压力和愈加激烈的竞争下,“焦虑”、“不安”似乎成了许多人日常生活的底色。网络上,“键盘侠们”的指责随处可见,负面情绪在每日滚动的新闻和热门搜索中蔓延;而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场所的紧张氛围、家庭关系的微妙平衡、个人成长的压力,都在无形中加剧了人们的心理负担。
人们似乎已经习惯用“抱怨”作为应对生活压力的出口,将不满和挫折感倾泻在网上、发泄在陌生人,甚至是自己的朋友、亲人身上。诚然,抱怨可能能够在短期内提供一种情绪上的宣泄,让人感觉好受一些,但长期来看,它可能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然而,正向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在追求健康老龄化的道路上,除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手段和公共卫生策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那些能够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在诸多百岁老人的采访视频中,我们常常听到他们分享长寿的秘诀,其中不乏提及保持乐观、感恩生活、知足常乐的重要性。那些更频繁地注意到积极的经历并为之心存感激的人是否真的倾向于活得更长?
近日,一项来自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的研究就深入探讨了感恩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该论文发布于 JAMA Psychiatry,题为“Gratitude and Mortality Among Older US Female Nurses”。研究结果显示:感恩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感恩程度越高,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越低。但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的感恩也可能对个体造成压力,特别是在感到无法回报他人善意的情况下。因此,感恩应当被视为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而非盲目或无条件的接受。
研究队列以及实验设计
这项研究使用了护士健康研究(NHS)的数据。NHS 是一个持续进行的队列研究,成立于 1976 年,招募了 121,701 名年龄在 30 至 55 岁之间的美国已婚女护士,每两年对参与者进行一次随访,随访问卷收集有关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因素的数据。研究的最终样本量达到 49,275 人。
感恩情绪通过之前验证过的 6 项感恩问卷 (GQ-6) 进行测量。GQ -6 测量一个人体验感恩情感的倾向。回答选项范围从 1(非常不同意)到 7(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感恩程度越高。
研究使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估计基线感恩三分位数的全因死亡风险比 (HR)。基本模型调整了社会人口因素、社会参与和宗教参与;第二个模型还包括基线身体健康;第三个模型额外调整了基线生活方式因素;完全调整模型额外调整了基线认知功能、抑郁症诊断、抗抑郁药使用、抑郁症状和乐观情绪。
懂得感恩有助于长寿?
49275 名参与者的基线年龄平均为 79 岁,主要为非西班牙裔白人,参与者的感恩得分平均值(范围)为 37.77。研究人员发现,报告感恩程度更高的人略显年轻,更有可能已婚或处于伴侣关系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社会参与度、宗教信仰和乐观度更高,基线时更健康,抑郁程度较低。
多变量调整比例风险分析表明,感恩水平与全因死亡率(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具体而言,与感恩水平最低的人相比,最感恩的那部分人,其死亡风险降低了大约29%。即便在调整了年龄、教育背景、收入水平、社会参与度、宗教活动、身体状况、生活习惯、认知功能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因素后,感恩与死亡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仍然显著。
表1:49275名参与者的感恩水平与全因死亡率、特定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还表明,感恩之所以能与长寿相关联,可能与它能激发个体的内在意义感和归属感有关。例如,感恩有助于老年人应对衰老过程中的心理挑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因此倾向于更重视与家人和朋友的亲密关系,以及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这种意义感的构建,帮助老年人维持积极的社会联系,从而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但感恩一定是好的、积极的心理吗?并不是!研究指出,虽然感恩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正面情感,但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的感恩也可能导致个体失去自主性,甚至形成一种压迫感。例如,感恩可能让人陷入一种依赖他人善意的境地,感觉欠下的情分永远无法偿还,从而增加心理负担。因此,研究人员指出,感恩应当被视为一种平衡的状态,而非一种盲目的、被迫的接受,其应当建立在个人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感恩」积极正面的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可能成为缓解社会压力和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手段。在面对生活中的焦虑和不安时,学会感恩,专注于生活中的美好,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还有可能带来更长远的生命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Chen Y, Okereke OI, Kim ES, Tiemeier H, Kubzansky LD, VanderWeele TJ. Gratitude and Mortality Among Older US Female Nurses.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uly 3, 2024.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4.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