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之前,国内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一直顺风顺水,稳步增长,大部分公司业绩也是水涨船高,仪器人的待遇也是一年好过一年。2023年却给了很多仪器公司当头一棒,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不达预期,2022年低息贷款进一步透支需求,导致2023年仪器行业没有出现反弹,市场呈现前高后低,一片低迷。在证监会推出科创板之前,科学仪器行业虽然科技创新属性强,但由于行业体量一般,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资本吸引力一般,鲜有资本问津。后来,随着莱伯泰科、禾信仪器、普源精电等仪器公司陆续登陆科创板,资本市场开始关注科学仪器赛道。叠加疫情对某些仪器需求激增的影响,冷门赛道也得到资本的热捧。在充沛的外部资金支持下,相当一部分科学仪器公司开启了“军备竞赛”,“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占据了行业主流。仪器公司纷纷采用了“高投入、高增长”的模式,大肆招兵买马,研发团队和销售团队急速扩张,仪器人似乎也迎来了高峰时代,忙着创业和跳槽,收入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好景不长,这种过度“繁荣”维持不到2年,巨额投入并未得到如期的业绩回报,反倒成了很多仪器公司的负累。国产仪器行业的龙头企业要么大幅亏损,要么业绩大幅下滑。我们选取的17家典型科学仪器(含试剂耗材)公司仅6家,2023年净利润实现了正增长,有4家公司亏损金额超过亿元。二级市场的资本,也纷纷用脚投票,开始将仪器公司打入冷宫。一级市场更难,很多创业公司之前的高估值融资,一方面需要尽快兑现高成长的业绩,一方面要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不得不拿起价格屠刀,用低价的方式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恶性的,并不以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价格战使市场空间进一步压缩,行业毛利持续下滑。面对资本市场的压力、需求不明朗的市场,账上日渐减少的资金和磨刀霍霍的竞争对手,仪器公司又该何去何从?最终,很多仪器公司开始效仿大企业,收紧腰带,进入“寒冬模式”,不得不进行人员调整。年初,我与一位仪器公司董事长交流,他说:前几年公司确实太冒进了。现在大环境不好,只能往回先收一收,公司先考虑怎么活下去。对于人员优化的事情,他也是经历了好几个月的思量才拍的板。今年他们主要优化了这四类员工:1)绩效不好的员工;2)新加入公司的,本来打算储备培养的员工;3)不是未来3年公司重点业务方向的员工;4)性价比不高的(高薪)员工。说到这里,他面露几分愧色,表示前期公司决策失误导致很多员工不得不离开企业,但他也没有办法,企业总是要活下去。老板朋友说,这次元气肯定是伤了。现在只能痛定思痛。企业发展归根结底得靠人才,所以,有人走,自然有人要留。这四类员工,无论如何都要留。这类员工能帮公司拿来订单、资金或者政策。在非常时期,公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粮食,准备过冬。对于能打粮食的员工,公司不仅不考虑优化,还会加大扶持力度,个别员工还长了薪。这类员工也不会被优化,一方面公司需要维持核心业务的发展,持续改进产品,另一方面主要担心优化之后,加入竞争对手,削弱自身竞争力。这类员工很早加入公司,忠诚度高,伴随着公司一路成长,共同经历过很多风风雨雨,对公司、对老板都有感情。这类员工很可能是公司的四梁八柱,只要业绩表现过得去,不要居功自傲,不倚老卖老,老板都是极力挽留的。这类员工虽然能力不见得突出,但敬业爱岗,兢兢业业,愿意服从公司的安排,比较好管理。相反个性特别突出的,即使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反而容易被优化。在非常时期,公司更追求组织行动的统一性,而不是天天有人唱反调。我帮老板朋友总结起来,如果员工想在一家公司长期发展,至少得满足四个条件里两个:1)良好的绩效表现;2)较高的忠诚度;3)掌握核心资源或突出的核心能力;4)较好的服从性。2018年刘强东说:京东永远都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2024年刘强东重新定义了兄弟: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前如此“稳”的仪器行业也正在面临阶段性的调整,坐在这艘大船上的仪器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每一位仪器行业从业者而言,这是一个自我反思与提升的契机。它提醒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学习、提升个人技能、保持对行业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我们抵御行业寒冬,把握职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相信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唯有奋力划船,才能力争上游,方能在职业生涯的航程中乘风破浪,稳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