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以下省开通了 生易网,Biolabx.cn,Xcelerate Biolab Research 分站 申请开通分站
爱采购

发商品

  • 发布商品
  • 管理商品

一颗粽子的SCI之路?

   2024-06-08 1640
导读

粽子的由来粽子作为一种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的节庆食物,其由来与楚国大夫屈原的故事密切相关。以下是关于粽子由来的详细解释:粽子的起源与我国的著名诗人屈原有关,相传屈原在投身汨罗江自尽以后,人们因为爱戴屈原,就想在汨罗江投放米粮以免鱼虾因为饥饿食用屈原的肉身。后来屈原给百姓托梦说那些米粮掉入江中其实都被蛟龙

粽子的由来


粽子作为一种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的节庆食物,其由来与楚国大夫屈原的故事密切相关。以下是关于粽子由来的详细解释:




粽子的起源与我国的著名诗人屈原有关,相传屈原在投身汨罗江自尽以后,人们因为爱戴屈原,就想在汨罗江投放米粮以免鱼虾因为饥饿食用屈原的肉身。

 

后来屈原给百姓托梦说那些米粮掉入江中其实都被蛟龙吃掉了,想要避免蛟龙食用它的话,就要用叶子将米粮包裹起来,这样就逐渐发展出了后来的粽子。





早期的粽子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角黍”可能是粽子最早的名字。粽子最初是在夏至日食用的。《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农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 ”黍作为祭祀食物,是在夏至日食用的。从黍发展而来的角黍也是在夏至日食用的。

 

古代的端午节,是随干支推算而定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而非固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后代因感干支推算不便,且午、五同义,所以才出现端午的定日。

 

粽子的发展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

粽子的现代意义

尽管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但事实上,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端午粽的出现,纪念屈原的说法是后来才出现的。

 

粽子不仅是节日的传统食品,也是一种普通食品,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了人们夏季时节的食物选择。

 

综上所述,粽子的由来与屈原的故事有关,同时也受到了古代祭祀习俗的影响,并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熟知的形式。



 今天我们来聊聊,生物学家会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研究一颗粽子呢?



图片

微生物学家课题设计:

检验不同种类的粽子内含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图片


 

图片



 

 课题摘要(Abstract):



 

 微生物无处不在,所以即使是大家喜欢吃的粽子里也可能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尤其是不同的包装方法,比如工厂流水生产、或者传统工艺生产、又或者是自制的粽子,

 

 都可能存在诸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常见的微生物,这也是卫生检查的重要指标。

 

 本次课题拟利用菌群培养,对不同种类的粽子中含有的微生物种类和分布进行统计,

 

并对常见的微生物进行计数,以探究不同的粽子、变质后的粽子含有的微生物,并对粽子食品安全检查提供微生物学上的建议。

当然,如果也可以做个16s测序做个物种分析,顺便看看不同口味的粽子的菌群差异

 

 (正规渠道购买或者自己讲究卫生包的粽子,只要包紧之后煮熟煮透啥事也没有)




 


食品学家课题设计:

研究不同品系大米会如何影响粽子的风味口感





课题摘要(Abstract):

 

 大米是粽子最主要的组成成分,虽然朴实无华,却担当着塑造整体风味口感的重任。现有的杂交水稻、分子育种以及转基因水稻等技术,将水稻的口感、淀粉含量、营养物质进行改良,

 

 本课题拟结合已经发表的基因测序结果,找到与水稻口感、淀粉含量、营养物质相关的基因遗传位点,运用到水稻培育过程中。

  据说现在可以用质谱来解析风味组学,不吃就可以来判断口感了!

 

(哈哈,最后你不吃粽子也能知道滋味的区别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神经生物学家课题设计:

探究粽子的不同风味对不同人群的味觉影响






课题摘要(Abstract)

图片

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巨大,如广为人知的甜咸豆花之争,还有饺子蘸醋还是蘸酱油,喝粥还是喝稀饭等等,粽子也不例外。北方人对甜粽子更情有独钟,而南方人却更喜欢咸粽子,而不同的人群还特化出不同口味的粽子。

 

 

本课题基于南北方人味觉差异导致了饮食习惯不同,并从粽子咸甜口味不同入手,研究不同人群甜味感受器和咸味感受器是否存在差异。同时也要注意,南方人喜欢甜豆花,北方人喜欢咸豆花,就此推测,

 

这种味觉感受器变化有可能会随季节发生改变。

 

 

 人类的味觉主要由味蕾(如图)决定,不同味蕾可以识别五种味道——酸甜苦咸鲜,而不是我们熟知的“酸甜苦辣咸”,辣则是一种痛觉,




另外还可以延申至不同口味的粽子,对于激活神经信号通路的影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基因组学家课题设计:

用多组学技术研究粽子的组学信息与成分

 

 

 课题摘要(Abstract):

图片



课题摘要:目前生化分离粽子成分的方法比较完善,本课题希望利用多组学的手段,整合基因组、宏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等多角度的方法,从更全面的角度研究粽子风味和口感形成的分子机制,

 

并探究改变相关的分子通路,来进一步改进粽子的口感和味道,延长保质时间。本课题拟结合目前最新的单细胞测序技术,从单个细胞的水平层面上研究相关的分子机制,构建完善的单细胞图谱。

 

 

(万事皆可多组学,万物皆可单细胞)

 

其实多组学的研究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进一步延伸的:人们发现基因组并不能完全解释很多生物医学问题,其实基因的调控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才会尝试更全面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比如图中的ENCODE计划;而单细胞测序技术也是近几年兴起的研究方法,比如前段时间就有利用单细胞技术发现新冠病毒的特效药

图片


图片

 



群体演化学家课题设计:

从群体遗传的角度对粽子起源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课题摘要(Abstract):





 

 

粽子主要是一个锥形结构,但也有方形、片形、条形等等变种;而其中的内含物除了大米,还会有豆沙、咸蛋黄、红豆、绿豆等种种搭配,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本课题拟构建一种类似基因序列的粽子序列表示方法,如“锥形-大米-绿豆-芋泥-咸蛋黄”,再利用比邻法构建进化树,解决“粽子到底是起源于南方还是北方”这样关键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发现,

 

越南、马来西亚、希腊、巴西、墨西哥等地都存在类似的粽子(嗯,我们认为没有韩国),一起分析可能可以探究粽子起源和中国人群迁徙的关系。


图片


 

 

图片



(所以这个粽子的序列真的能比较???)


另外,我们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主题:

 

粽子原料的生物学特性:

 

糯米的特殊性及其营养价值:研究糯米与其他常见大米品种在基因组、代谢物以及消化吸收率等方面的差异。

 





图片

粽叶(如箬叶、芦苇叶)的生物化学特性:分析粽叶中所含的天然抗氧化剂、色素、香气成分及其对粽子保鲜的影响。

馅料食材的生物学分析:针对常用的馅料如豆类、肉类、蛋黄等,探究其在粽子中的风味形成机理及营养组合效应。

图片


 

粽子制作过程中的微生物学研究:




微生物在粽子发酵和贮存中的作用:研究特定微生物群落如何影响粽子的品质和安全性。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酵不同阶段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粽子风味的贡献。、、



粽子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粽叶作为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粽叶的回收处理技术,开发其在食品包装、环保用品等领域的应用。

粽子原料的生态足迹评估: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分析粽子从原材料生产到加工、消费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的环境影响。



粽子文化的生物学基础:


粽子文化与地方特色生物资源的关系:研究不同地域粽子的制作工艺与当地特有生物资源之间的联系。

植物多样性和粽子习俗:探讨不同地区如何根据本地植物多样性选择粽叶和其他配料,并对其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课题吧!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biolabx.cn/news/show.php?itemid=469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3347707585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334770758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